現如今連00後也進入了養生模式,更別提中老年人了,我國已步入全民養生的時代。每個傳統節氣節日來臨時,都有其相對的養生的方法。從古時候開始在端午節這天,民間不僅有驅邪祈福的習俗活動,也有許多養生方法,如打午時水、飲黃酒、掛艾草等。
午時水可驅邪治病
在端午節當天正午從井中打上來的水,即稱為午時水,相傳這個午時水由於是在端午節的正午,所以極陽,有「極陽水」、「龍目水」、「正陽水」之稱,此水可以辟邪。在台北地區,端午節,家家戶戶還有打「午時水」的風俗。傳統說法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,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,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。有諺語道:「午時洗目睭(眼睛),明到若烏鶖」,又說「午時水飲一嘴,較好補葯吃三年」。
端午節擁有二十多個別名
端午節是中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,是在中國的所有傳統節日中名稱說法最多樣的一個節日。端午節在我國有二十多個說法,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,達二十多個,如有龍舟節、重午節、端陽節、端五節、重五節、當五汛、天中節、夏節、艾節、上日、五月節、菖蒲節、天醫節、草葯節、浴蘭節、午日節、地臘節、正陽節、龍日節、粽子節、五黃節、詩人節、躲午節、解粽節、端禮節、五月初五、五月當午等等。
端午節角黍的由來
相傳,公元前278年,出國愛國詩人屈原,由於亡國之痛,絕望中,於五月五日,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,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,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。以後,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,每到這一天,人們便用竹筒裝米,投江祭奠,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——「筒粽」的由來。至於後來人們用蘆葉包粽子,傳說是由於東漢初年,長沙有個叫區曲(或謂歐回)的人夢遇一個自稱屈原的賢士,他對區曲說:「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,今後你們要把它用蘆葦葉包裹好,再用五彩絲纏好,蛟龍是怕蘆葉和五彩絲的。」自此以後,便有了角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