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,在這歷史長河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統習俗,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習俗,而在不同的地區風俗習慣也存在著差異,端午節的時,南北方在習俗上也有所差異,像南方廣東就有「貼午時符」而北方則有「佩戴五毒銅錢」的習俗。
五月五日午時貼「午時符」
古代端午時節,百姓為辟邪消災,有貼午時符的習俗,午時符需使用黃紙條,上面用硃砂寫上「五月五日午時書,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」等字樣。午飯後,家家將「午時符」貼於屋上,以示辟邪。在大門上懸掛菖蒲、鳳尾、艾葉等,並紮上一束蒜頭,塗以硃砂避邪。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:「艾旗迎百福,蒲劍斬千邪。」此俗在南宋時已廣泛流傳到各地。吳自牧《夢粱錄》:「士宦等家以生硃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,赤口自舌盡消滅'之句。」也有「以青羅作赤口白舌帖子,與艾人並懸門相,以為禳檜」(見周密《武林舊事》)。
端午畫「王」驅避蟲害
端午是五毒(蠍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出沒之時,民間有傳統習俗,在端午時使用雄黃酒塗抹小孩子的額頭,如此可可驅避毒蟲。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「王」字,一借雄黃以驅毒,二借猛虎(「王」似虎的額紋,又虎為獸中之王,因以代虎)以鎮邪。除在額頭、鼻耳塗抹外,亦可塗抹他處,用意一致。山西《河曲縣志》雲:「端午,飲雄黃酒,用塗小兒額及兩手、足心等謂可卻病延年。」
端午節的由來
古代傳統習俗的起源,大致都可歸結於天地或祖先信仰,古老的傳統節日大都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,以謝天地神靈、祖先恩德的活動。早期的節日文化,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、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;一系列的祭祀活動,則蘊含著祗敬感德、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。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,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。古時南北風俗各異,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,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。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,「端午」二字,最早出現在晉代的《風土記》中,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,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,早已存在。